陈立群事迹感悟50字(实用3篇)

时间:2024-04-21 09:33:09 作者:admin

陈立群事迹感悟50字 第1篇

我始终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2001年,以“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体现教育公平”为追求,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在浙江省内首创“宏志班”。为了让杭州各县(市、区)符合宏志班招生条件的学生都能被当地送来就读,我们在办班之初就提出“哪里来的回到哪里参加高考”。对于这是否是在为他人做嫁衣的疑惑,我的回答是:“与给这些孩子一个机会相比,高考的成绩算在谁的头上,微不足道。”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许只需要一个机会。

和学生一起晨跑(资料图)

在创办宏志班的过程中,我走进过一个个家徒四壁的家庭。我开始以为,只要免除学生所有需要上缴的费用,解决好吃饭问题,就可以了。但学生内向自卑、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与学生交流时,我感觉很难走进他们内心。这对我触动很大。

我曾利用节假日到杭州的富阳、建德、桐庐、临安等地家访,也曾邀请一些宏志班里的孤儿到我家里过年。我还连续多年坚持在正月初一家访“宏志生”,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体察他们的现实生活。宏志班的工作重点也由注重物质上的扶贫济困,转移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告诉学生“物质上的贫穷都是暂时的,家庭贫困不是你们的错,而精神上的贫穷才是最可怕的”。

学校通过课题研究及一系列心理干预,让学生们学会分享,轻装上阵。这个过程唤醒了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同时也唤醒了我自己。我决心,不仅要让孩子们拿着靓丽的分数走出高中校门,还要致力于让他们走得更远。

陈立群为学生送考(资料图)

首届宏志班的成功,在杭州乃至浙江省掀起了一股“宏志热”。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宏志生的进步?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时任《钱江晚报》科教部主任张谷风在浙报大楼和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组织了“宏志精神”报告会,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归纳提炼了宏志精神。从宏观层面来看,宏志精神代表着“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体现教育公平”;中观层面的宏志精神是“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微观层面的宏志精神可以总结为六个字——理解、主动、勤奋。

针对有杭州市民提出的“宏志生固然厉害,能否让其他孩子也一样厉害”的问题,我们开展了有关迁移宏志精神的研究,包括物质层面迁移、制度层面迁移和精神层面迁移。我们要求杭州城区的学生,在暑假期间去农村宏志生家里生活十天,希望他们能够由此获得不一样的感悟。这不仅是生活上吃苦,更是一种精神历练、一种情怀陶冶,可帮助他们更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助人与奉献。“宏志精神迁移的实践研究”获得了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并在2009年获得浙江省新世纪十年基础教育重大成果一等奖。

孔子说过,“先成人,后成才”,“不成人,宁无才”;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由此,我们沿着“创办宏志班—提炼宏志精神—宏志精神迁移—精神教育”这一脉络一路前行。随后“宏志精神引领下学生精神成长的行动研究”被列为教育部重点课题。

十年宏志路,一生宏志情。我于2016年3月到黔东南义务支教,8月,应邀担任台江县民族中学(简称“台江民中”)校长。支教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从创办宏志班到创办“宏志校”的过程。五年多来,我走进了200多个贫困家庭,了解贫困家庭孩子的生活状况,并给予适当资助。在2016年底的一次家访中,我来到排羊乡小江村的小江小学。当时,眼前的画面令我很吃惊:学校是破破烂烂的木板房子,共有两层。一楼教室是用木板钉起来的,四面漏风;二楼是学生吃中饭的地方,没有楼梯,只用几块木板搭着作为上楼的通道,很危险。见此境况,我感到非常辛酸,没想到现在还有这样的小学。我拍下了这所学校的照片作为我的微信头像,以便时常激励自己。五年多来,杭州到贵州间的70多个来回,我乘坐了20多万公里的高铁,还是挺折腾人的;当地重油重辣的饮食习惯、阴冷潮湿的气候环境,我至今仍难以适应;何况,家里还有90多岁的老母亲让我时时思念牵挂。可每当想到这里的孩子还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我心里就会有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里的孩子创设更好的求学环境。中国那么大,教育欠发达地区那么多,总要有人来做这些事情。

陈立群在苗寨家访(资料图)

陈立群事迹感悟50字 第2篇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做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应该是每一位老师的理想与追求。

30岁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特级教师的薛法根,婉拒了多所城市名校的高薪聘请,一直坚守乡村,他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一心一意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农村的孩子更需要遇到好的老师,农村的学校更需要好的校长,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农村学校扎下根。”薛法根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成为像陶行知那样的乡村教育家,这个梦想就像遥远的地平线,引领我一直努力,永远为之奋斗。”

同样坚守在偏远山村的支月英,走的最多的是崎岖山路,想的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里的孩子。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她从“支姐姐”变成了“支妈妈”。“乡村教师是一支较为特殊的队伍,我们的孩子从数量上来说不算多,但我们必须一专多能,我们看起来很平凡,但必须有足够坚定的意志。”支月英说:“我离不开山村,因为那里的孩子太需要我了,因为那里的孩子对我太重要了。”

“我是交大西迁后培养的第一批学生,是‘西迁精神’的传承者。”已近八旬高龄的陶文铨,在教学上一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至今依然奋战在本科生教学的第一线。“现在的青年教师,条件比我们那个时候好得太多。年轻人一定要静下心来、甘坐冷板凳,扎扎实实地把学问做好。”陶文铨说。

“在企业一线从事焊接工作时,师傅经常对我说,无论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这种工匠精神,我在走上了三尺讲台后,仍然牢记这句话。”吕杰不仅注重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手工电弧焊等多项技术,还带出了“劳模班”,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我希望能够解决焊接技术的难题,将自己的技术技能传给更多的学生,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本报记者 丁雅诵)

短评

爱与责任的坚守

无论是教育了大山深处两代人的支月英、一心一意办好老百姓家门口学校的薛法根、投身国家级贫困县教育的陈立群,还是推动我国计算传热学科形成与发展的陶文铨、为企业解决过无数的焊接难题的吕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而光荣的名字——人民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从教数十年,他们既是中国教育面貌改变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耕耘者、推动者。

一个好老师,能为孩子燃起一盏向上向善的心灯。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行,更是关乎学生的一生,关乎民族的未来。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涌现出来,他们用爱与责任,诠释出三尺讲台的全部内涵。

我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老师,的确,教师的身上总是散发着甘于奉献的光芒。在第三十四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向所有的老师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陈立群事迹感悟50字 第3篇

有人问我:你是怎么发现陈立群的?《一位退休名校长的扶贫战役》又是怎样成为重大报道的?

实话实说,每个时代都不乏英雄,关键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采访陈立群已是5年前的事,当时的许多细节至今仍记忆犹新。

贵州台江自古就有“天下苗寨第一县”之说,当地老百姓大多居住在大山深处。据当地人讲,台江整个县城没有一个路口设有红绿灯,当地居民习惯于慢节奏生活。惊讶之余,更令我感到好奇的是:陈立群这个平时一点儿辣椒都不能吃的江南校长,究竟靠怎样的定力,在两年多时间里,稳扎稳打,让一所垫底的西部县城高中,一跃成为黔东南州教育的领头羊?

带着种种疑问,我见到了陈立群校长,望着眼前这位发愿一定要改变大山孩子命运的校长,花甲之年,身上竟找不到一丝暮气。这是何等的信念在支撑!于是,我作出了一个至今想来都倍感庆幸的决定:留在台江,深入采访,解锁台江民中触底反弹的密码。由此,我也真正走进了这位只身在大山支教的名校校长的日常。

沿校园的台阶拾级而上,随陈立群校长一起上班,检查学生晚自习情况,和备课的教师聊聊学情、教情。陈立群每天天不亮即入校,晚上学生就寝了才离校;家访时常常自己开着车翻山越岭,抱定“能拉一个是一个”的信念,让尽可能多的寒门子弟上大学;他管理有术、教学有方,身边的很多校长、教师都称他作“师傅”,心悦诚服地跟着他学习……从在浙江首创“宏志班”,到对台江众多贫困家庭学生如父亲一般关心、牵挂,记者在其中感受到的,分明是陈立群一脉相承的精神驻守:爱与责任,无问西东。

作为新时代优秀教师代表,陈立群被_授予“时代楷模”的光荣称号,但他扶贫的脚步并没有就此止步。2022年,中组部、教育部启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作为帮扶工作组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任,陈立群至今已走过其中不少地方,帮助当地薄弱学校找到跨越式发展路径。每年高考过后,他都会带着爱心人士来到台江,一个个家庭核实,为最困难的30名学生送上大学第一年学费。

每个记者手中,都握有记录时代的通行证。采访陈立群,记录这个时代的师者风范,是我记者生涯中珍贵的一瞬,我将铭记在心。

《中国教育报》2023年07月07日第4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