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常考重点句子(汇总142句)

时间:2024-04-18 08:55:24 作者:admin

离骚常考重点句子 汇总45句

1.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2. 答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4. 出自《屈原贾生列传》。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而唯独我是清白的,众人都已然沉醉,唯独我是清醒的,因此我遭受了放逐。

5. 《归去来兮辞》是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子。以下是一些常考的理解性句子:

6. 《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回到家中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身心得到了得到很大的安慰的两句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7. 《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既自以心为形役)。

8. 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是: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9. 归去来兮,是一个出自《离骚》的典故,意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10.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1.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1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13.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14. 关于考试中的默写部分,肯定有可能会涉及《离骚》中的名句,当然这些名句还必须来自于课本

15. ^v^此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为常考句子,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与人文价值。

16.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17. 《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18.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9.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20.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1.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22. 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3. 大多数古诗词透过意象和借物来饱含哲理和寓意,我们在学习和赏析古诗词时,不仅要理解诗句表面含义,更要深入理解和体会诗人的情感、思想和哲理。

24. 《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文中“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两句诗写虽然芬芳香草和污浊汗衣混杂,可纯洁的品质并没有受到侵袭,以此表现自己的洁身自好!)

25. 整句话意为^v^我常常想着远离故园,但是又不忍心离开。

26. 《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7. 出自《楚辞·离骚》迷途指迷失道路。指迷失了道路之后,知道后再返回来。比喻在错误的道路上醒悟过来,不再继续下去,知道改正。

28. 屈原在《离骚》中揭露楚国朝政的黑暗。“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诗人巧用比喻,揭露佞臣巧于言语,背违先圣之法,随心所欲,恣意妄为。“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用比喻揭露人臣不修仁义,背弃忠直,随从枉佞,苟合于世,以求容媚。

29.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30. 关于读书的名言,我们姐弟就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前行着。

31. 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纵然九死不悔的语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2. 辞理解性常考句子是指在语文考试中,常被用来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和辞藻的运用能力的一类句子。

33. 表现其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34.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35.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36. ⑵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

37. ^v^去^v^指的是远离故园,^v^归^v^指的是回到故园。

38. 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39.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40.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xxx劝学》)

41. 《归去来兮辞》诗中陶渊明用(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对历史和现状的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

42. “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3.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44. 诗歌是表达诗人感情和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古诗词则更注重表现深刻哲理和寓意。

45.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离骚常考重点句子 汇总68句

1.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田园中谈及劳动的内容是(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2.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3. 《归去来兮辞》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4.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5. (3)词中运用屈原《离骚》诗句典故,词中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

6. 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进谏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7. 归去来兮辞,三峡恒已秋。

8. 《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9.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10. 这句话在考研中常出现,需要大家对这句话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古诗文,提高文学素养。

11. 《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的两句: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12.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13. 《离骚》中用比喻写屈原承继并恢宏先圣遗德,执分守节,不随俗人,正道直行,方正廉洁,与奸佞圆滑的群小不相为谋的语句是: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4.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问征夫以前,恨晨光之熹微)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

15.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16.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二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 表现其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8.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19. 《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20. 出自《屈原贾生列传》。自身拥有者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遭受诽谤,心中能够没有怨恨吗?

21.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22.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23. 我是高三的,过来人

24. 虽不周於今之人兮,原依彭咸之遗则。

25.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xxx邹忌讽齐王纳谏》)

26.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xxx劝学》)

27.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28. 九下语文谈读书名言警句,也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29. 谈读书课文赏析,传说云南海东道士的学生王宏。

30.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31.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2.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33. 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4. 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在《离骚》中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

35.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36.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37. 孔雀东南飞高考不考离骚(节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38. 《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9. 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中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的两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40. 在《离骚》的这个句子中,“归去来兮”本意是指牛羊或者鸟类天性本能地归巢,作者借物抒情,表达自己无法回到过去的遗憾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探究自我和追求意义的渴望。

41.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42. 离骚原文

43.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44.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45. 《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

46.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47. 表现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48. 因此,^v^归去来兮^v^可以被视为一个常见的辞藻,在考试中也常被用来作为一种表述手段。

49.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50.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51. 《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52. ^v^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v^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

53. “三峡恒已秋”则让人想起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强调了芳华易逝,短暂的人生如秋叶的凋零,启示人们要珍惜当下,把握美好的人生。

54.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55. 《归去来兮辞》诗中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56.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57. 至于翻译或者古文阅读,出现《离骚》的概率很小,作为学生不需要了解《离骚》全文

58.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59. ⑴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

60.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61. 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感叹,这两句诗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62. 语出战国时期屈原《离骚》。前面的道路遥远且漫长,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我将要上天入地的去探求。

63. 《离骚》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64.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65. 《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诗中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句是: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66.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xxx劝学》)

67.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68.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常考重点句子 汇总29句

1. 《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3.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々。

4.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5.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6.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自然形象地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做了适当的终结。

7.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8. ^v^归去来兮^v^这句话出自《离骚》古文中,表达的是作者对于寂寞漂泊的感慨和情结。

9.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10.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11. 出自战国·楚·屈原《离骚》。斑驳是指不同颜色错杂,而陆离指色彩繁杂的样子。此句即“光怪陆离”的由来,形容颜色纷繁杂乱。

12.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3.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14.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15. 《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16.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7.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8. 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用香蕙作佩,又因采集白芷而加上罪名,遭贬黜的句子: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19. 《归去来兮辞》写陶渊明回家后看到的自然环境的两句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20.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21. 《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22. 通过“归去来兮”和“辞”这两个词,表达了人生离别和归来的感慨,暗示了生老病死,宁静致远的哲学思考。

23. 《离骚》中的名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4.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25.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26. 《归去来兮辞》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7. ^v^归去来兮^v^是诗人使用的借物抒情的表现形式,并非字面意思,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溯源寻根、探究人生意义的渴望。

28.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29. 这句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